English

简体中文English

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几点理解
时间: 2023-09-06 作者: 媒体聚焦

  文章分析了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5.5%这一偏上限GDP目标的三个原因,为此,投资的贡献需要显著回升,其中基建和制造业投资达成所需增长率假设具备政策优势,而地产投资同样不能形成太大拖累,地产领域后续的政策举措是一个看点。就货币信贷而言,货币金融政策基调不可能会出现太明显的预期差,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对于金融机构风险化解的作用值得跟踪。此外,文章还分析了消费、新经济和能耗等问题。

  GDP目标设在5.5%左右,是市场预期的上限。就此,政府工作报告做了三点明确解释。政府工作报告说明,经济提高速度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提高速度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快速地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一是“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关于这一角度,笔者曾做过推演,一个点的GDP带动多少就业?2018和2019年分别是202万人、225万人,2020-2021年作为整体是240万人,但2021年Q4已经下降至224万人。那么2022年以220万人预设就是5.0%,以200万人预设就是5.5%。考虑到2020-2021属出口超强年份,就业带动性强;政策设定5.5%体现了谨慎性以及就业优先。

  二是“同近两年平均经济提高速度”衔接,笔者理解是:2021年GDP两年平均为5.1%,四季度是5.2%,2022年如果目标设为5.0-5.5%,则很可能最终大致持平于2021年,不能体现疫后经济稳步恢复的趋势性。

  三是与“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笔者推演发现,以2035年的翻一番来看,隐含15年增长率平均4.7%,如果趋势增速匀速下台阶,则2021-2025年可能至少要在年均5.3%左右的区间(第二个五年4.8%,第三个五年4.2%),那么2022年5.5%左右确实具有一定引导性。

  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各类专项促就业政策要强化优化,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要坚决清理取消。各地都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2021年Q3、Q4单季4.9%、4.0%的GDP增速中,资本形成的拉动只有0.38个点、-0.46个点。粗略算下,对于2022年来说,如果出口贡献回到正常年份,则5.5%的GDP对应的资本形成的拉动必须重新再回到1.3-2.2个点之间。笔者做过类似测算,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在同比增速农业9.8%、采矿业零增长、服务业5%的假设下,制造业增速要达到5.7%、基建需要6%、地产需要2%,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才能做到5.0%;在制造业7%、基建6%、地产2%的假设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才可以到5.5%。所以对于5.5%的GDP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也精确指出,“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具体而言,在2021年低基数年份8.1%的GDP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拉动是5.3个点;2019年6.0%的GDP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的拉动是3.5个点。2021年Q3、Q4的4.9%、4.0%的GDP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的拉动是3.8、3.4个点;资本形成在2021年的拉动是1.1个点,但Q3、Q4的拉动只有0.38个点、-0.46个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拉动2021年是罕见的1.7个点,在出口个位数增长的年份,它的波动一般在-0.8个点至0.8个点之间。

  粗略估算下,如果净出口拉动回到0.3个点左右的中性假设,2022年消费的拉动在3.3-3.9个点,则资本形成的拉动需要从2021年的1.1个点、2021年四季度的-0.46个点回归到1.3-1.9个点。如果净出口拉动为过去10年均值的0,则资本形成的拉动需要从2021年的1.1个点、2021年四季度的-0.46个点回到1.7-2.2个点。

  三个主要大项就是基建、制造业、地产,从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财政货币政策的表述看,基建和制造业投资达成前述假设具备政策优势。2.8%的赤字率相对保守,但中央本级财政调入一般预算的资金高达1.267万亿元,预算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专项债3.65万亿元持平去年,但去年四季度开工淡季发行的专项债规模较大,这部分开工会转移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基建重点包括“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以及旧改(“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退减税达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1.5万亿元”,这一制度设计目的显然是鼓励企业扩大资本开支;制造业等六个行业的退税减税更是达1万亿元的规模。“引动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亦是指向制造业投资。但房地产政策并无超预期的直接表述,政策边际放松主要对应的是“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及“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具体所指尚待进一步明确。逻辑上来说,要弥补FAI缺口,地产投资不能形成太大拖累,这一领域后续的政策举措是一个看点。

  具体来看,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一方面,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合使用的范围。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各地也要结合实际,依法出台税费减免等有力措施,使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以稳定市场预期。另一方面,考虑为公司可以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显著加大,以有力提振市场信心。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这里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留抵退税1.5万亿元”。留抵税额在企业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产生,一般是由于公司进行集中大规模投资,或者前期投入较大但生产销售周期较长所致。留抵退税政策一则可以缓解对企业资金的占用,二则可以鼓励企业加大资本开支和设备升级改造。

  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

  政府工作报告说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在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增长之后,年初以来货币政策已有一轮前置性的宽松;目前已是3月,政府工作报告在货币金融政策基调上不会有太明显的预期差。但有两处仍需要我们来关注:一是“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似乎对应总量宽松仍有一定空间;二是“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未来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它对于金融机构风险化解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值得跟踪。

  关于消费,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有三点:一是关于防控,政府工作报告表述是“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暂无关于防控措施的新提法;二是促消费措施中,和前期市场预期一致,比较集中的看点主要在耐用消费品上,政策指出“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三是关于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的举措,“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以及“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新经济的主要有四点,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二是鼓励企业研发,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三是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供给保障,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建设项目;四是促进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

  2021年能耗一度是一个很大的牵制变量,从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能耗指标“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看,能耗对于年度增长的约束和扰动减小,运动式减碳应不会再出现。简单来说,今年主要目标就是稳增长。实际上,在2月18日12部委《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就已经明确了这一导向,当时就指出要统筹考核,“避免因能耗指标完成进度问题限制企业正常用能”。

  政府工作报告说明,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总体来看,政府工作报告强化了稳增长预期。虽然并非所有的举措都可以从报告线%的GDP目标和“主动作为”的基调已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明确,而且“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意味着政策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已经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困难和坏因。从1-2月高频数据看,当前经济隐含的GDP增速应大概率明显低于目标,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3月至二季度前段可能会是宏观经济政策密集期。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