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9-02 17:56:21 | 作者: 竞技宝app最新/棉纱
长期的编程思维容易让程序员产生“技术能改变一切”的思维习惯,而当成为一个企业的创始人时,他们不得不重新学习怎么样做一名更复杂的公司管理者。
初次见到刚满30岁的毛,就不难猜出他程序员的身份。从外表上看,他集结了程序员的标配:黑框眼镜、基本款黑色T恤和牛仔裤;无论走到哪,都抱着厚重的笔记本电脑。他称自己不善言辞,为了接受这次访问,他提前写好了很多关键点存储在手机里,每回答一个问题,都要翻看手机,显得认真而严谨。
毛是初创公司日事清的CTO,这是一家开发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软件的公司,在此之前,他拒绝了一家待遇不错的国企offer。“我看着身边40多岁的同事,就像一颗颗螺丝钉,在计算机前日复一日地完成重复性极高的工作,突然就看见了20年后的自己。”毛形容这是一种“恐怖的感觉”,出于对自己技术能力的自信,在2012年,24岁时,他决定和朋友一起创业。
从一个只有三五人的外包团队起步,现在日事清已经成长为有三十多人,且拿到了1000万A轮融资的初创公司。随公司规模的扩大,毛的角色也丰富起来。他不再只是一个闷头敲代码的程序员,现在企业内部从团队搭建到新制度的执行等,大小事务他都要操心——他成了管理者。
在这个被技术驱动的时代,一大拨程序员离开大公司,加入创业热潮。复盘如今技术头部公司的CEO,从1998年创办腾讯的马化腾,到2004年上线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再到近些年声量较大的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无一不是技术背景出身。
对程序员来说,选择创业,一种原因是外部环境对技术的追捧使他们更容易获得市场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和程序员的晋升机制有关。达观数据CEO陈运文在百度和腾讯等网络公司工作了近10年,他的观察是,多数程序员在大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会进入一个舒适圈,负责自己熟悉的模块和项目,这样一个时间段正是程序员需要保持危机感的时候——上升通道逐渐狭窄,很难获得技术方面的提升。
创业则是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这对程序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前沿技术的敏锐和应用能力是多数技术出身的创业者的优势,而相对地,如何管理一个企业,细分到寻找合伙人、团队扩张、团队管理、挖掘客户等,则是他们认知领域的空白,陈运文称这是大部分程序员“明显的劣势”。
程序员的另一个明显特质,是他们的理性逻辑思维,“他们很多时候更看重数据本身的结果,这很难说是完全意义上的优势还是劣势。”真格基金董事总经理顾旻曼说。这种理性通常表现在,擅长透过产品表面从根源剖析问题,而长期与反馈“非0即1”的计算机沟通,也让程序员形成了相对封闭且垂直的沟通思维。这还会引发的一个问题是,当他们掌握产品主导权时,容易陷入“技术为王”的错误框架中,而忽视了推动一个企业运作所需要的市场运营等其他因素。
陈运文在决定创业后,从公司注册盖章做起,到后期花了半年时间补充运营、财务等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回过头看,毛认为当时自己创业有种“盲目的自信和冲动”,对未来可能会遭遇的挑战几乎一无所知。他最近的阅读书单中,除了提升逻辑能力的《数学之美》,还有一本被誉为企业管理“新圣经”的《量子领导者》,广泛阅读是他跳出程序员思维、成为合格管理者的方法之一。
“程序员或许可以做一款优秀的产品,但这不代表商业上的成功。”陈运文告诉《第一财经周刊》。我们采访了几位程序员创业者以及行业投资人,他们中有些具备大公司的管理经验,有些则从零基础开始摸索,如果你是准备创业或是正在创业起步阶段的程序员,相信他们的故事和经验可以给你参考。
程序员创业,融资并不是个很大的难题。首先,技术就是最好的资本,其次他们注重从根源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在浮躁的融资环境中往往会被投资人视作加分项。
“如果创始团队中有程序员加入,在前期就能客观判断出产品实现的可能性,预计所需时间和技术团队人才结构等。”2015年上线的石墨文档创始人之一吴冰说。这一些信息足够让投资人看到一个更明确的发展前景。
顾旻曼始终对以程序员为首的创业团队印象非常深刻,“他们不会只说一个目标,而是会很清楚地告诉你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些,整个路径和逻辑的推导是他们的擅长部分。”她用销售出身的创始人做比较,后者更擅于“画饼”,但程序员在“画饼”时,会先在脑子里过一下实现的可能性。
程序员清晰的思维逻辑往往能得到投资人的认可,但如果要提高融资的成功率,在向投资人展示产品时,最好能转换成营销思维——而不是通过演示代码——以便更好地吸引投资人的注意。毛在初次接触投资机构时,将产品的亮点和研发逻辑作为推介核心,而投资人更关心的,其实是当下已经获取的数据、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的优劣势等常规商业问题,后期他结合商业计划书的写作要求重新理顺内容,并最终获得融资。
了解Facebook历史的人都知道,在Facebook的核心团队中,除了有工程师,还有曾供职于Google的女企业家雪莉·桑德伯格担任COO,Facebook内部除了技术相关的事务都由她管理。在桑德伯格加入公司的第2年,Facebook首次实现盈利。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提醒初创公司的创业者们一定要重视其他职能对公司的推动作用。公司要发展,不仅限于研发一款产品,除了技术型人才,还必须依靠商务型、市场型、运营型等其他职能人才的支撑,而这样一些问题在初期寻找合伙人时就应思考进去。
石墨文档的初创团队由5名程序员组成,吴冰回忆起来时会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当时真的很天真,感觉不到有困难”,因为“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困难”。这种状态具体表现在团队不清楚通过哪些渠道融资;“3位创始人都不是很懂运营”,因此石墨创立的前三年一直忽略了市场运作,直到后期招聘了一批专职的市场员工,吴冰“才明白需要很专业的运营团队”来提升公司的市场效应。
手游公司钛核互动创始人姚乐中在创业前期根据经验,组建了一支游戏研发的“铁三角”合伙人团队,其中他个人负责产品策划和商业化,另外两位分别是技术和美术合伙人。他的想法是,“在创业之前,技术人才一定要想明白自己的产品由什么主导,是技术或是销售主导还是其他,再看创始团队中是否有这样的成员。”
真格基金在投资程序员创立的公司时,会特别给出建议:团队的合伙人级别中,需要一些在商务、市场或者销售维度能搭配的同事,平衡团队的综合能力,“如果能磨合好,公司能快就能上一个新的台阶。”顾旻曼说。
初创团队在起步阶段,将产品销售给客户往往需要公司CEO亲力亲为,但对陈运文来说,“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并有效沟通”是他认为最艰难的部分,一份要向客户展示的PPT,他可能会反复修改上百次。
沟通最大的障碍来源于信息不对称。“我们往往是从技术和解决方案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客户是从业务方面出发,他们完全不懂技术,而是更关注软件到底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陈运文说。
达观数据的产品是一款文本挖掘工具,能找出文档里的错字或病句等。在陈运文的第一版PPT中,他站在程序员理解问题的角度,展示了很多公式架构图和算法原理,最终客户表示,“技术很厉害,但听不懂在说什么”,客户更关心这套技术所产生的结果:计算机是否能替代人工的审核工作并且做得更好。
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况,陈运文会感到着急,“自己觉得已经说得很简单,客户还是听不懂,对程序员来说,不知道到底要说到什么程度客户才能听懂。”
有了多次经验后,他发现处理问题的办法是“将两种不同角度的思维合并到一起”,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客户介绍自己的软件如何阅读和理解文字。
每次向客户介绍完产品后,他都会回到公司和同事做一轮复盘,改进那些客户没听懂的部分的表述方式。最后他将计算机做文本挖掘比作学生做文字阅读理解,把程序员输入代码的过程比作是教会学生识别字词句和段落语法。当教学工作完成后,计算机就具备了“阅读理解”的能力,能自己工作。
摸索这种全新的表述方法对程序员来说或许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也挺痛苦的”,陈运文认为,处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己要能够忘记之前从技术角度处理问题的思路,站在客户的角度去考虑他们更关心的问题,比如系统界面是怎样、按钮设置在哪里、怎么样去使用起来更顺手等,而不是单纯谈核心技术。
创业不能单打独斗,这要求创始人必须要具有主动获取和运用资源的能力,尤其是需要寻求外界多领域帮助又容易禁锢自己的程序员。
陈运文将自己能顺利拿到融资并获得客户归结为“运气好”和“阴差阳错”,但从挑选公司位置开始,他就已经建立起主动寻找和聚拢外部资源的意识。
达观科技的办公室坐落在上海张江高科园区,陈运文看中的是这片区域“有才华的年轻人多”。此外他也做过一些功课,例如这片创业园区能轻松的获得一些政府提供的租房补贴等。恰好2015年张江高科“895营”服务平台启动,陈运文主动找到平台,也获得了一些关于投资人和客户的对接。“机会永远都是争取来的”,陈运文说。
公司进入规模化的扩张期后,对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而技术出身的创始人可能会在招聘其他专业的人才方面遭遇瓶颈,此时更要积极调动外部资源支持。
近期让姚乐中头疼的一件事是招不到合适的新媒体编辑来运营产品的公众号,矛盾点在于“我根本不知道该问什么样的问题”。他对新媒体运营仅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源于个人日常使用,而他又期待一位优秀的编辑能持续输入高质量和高契合度的内容,提供公司和产品的知名度,但问题接踵而至,如何通过面试判断应聘者是不是具备新媒体运营能力呢?
姚乐中回想起之前在大公司时,面试都由其他专业部门的同事把关,但当自己创立的公司要增加财务专员、法务顾问等对他而言属于完全陌生的职能领域的人才时,他不得不向专业领域的朋友求助,调动专业人才来帮自己面试,“如果这些事情都无法高效地解决,很多本该花在主业上的精力就会被分散。”
在程序员的世界里,不论JAVA、C还是C#,都属于程序员和计算机之间的通用语言。毛构建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想象,程序员是哈利·波特世界里的魔法师,非程序员就像不会魔法的“麻瓜”,但在实际管理团队时他发现,“程序员必须用麻瓜的思维方法思考,因为要面对不同的可能性。不像编程软件,即使安装在不同计算机上,也会对同一个指令给出相同的结果。”
一些在普通人看来属于“人之常情”的问题,毛却要消耗一段时间消化。例如,当公司颁布新的制度时,不同员工之间产生了争议,这令毛费解,“制度就是一个固定流程,为何会出现争议?”直至和员工沟通完后他才意识到,其实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真实的情况,这并非是一道存在固定答案的命题。
姚乐中也有抛弃技术人思维模式的经历。他发现如果用过于理性的逻辑和技术视角考虑问题,可能会抑制小组成员的创意和能力。比如技术出身的游戏制作人,擅长评估风险,但却可能在产品早期扼杀掉一些非常规的具备潜力的设计。所以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创造性,使团队保持活力是技术管理的人要学习的一门课。
日事清刚成立时,会指派一位优秀工程师带领新员工提升操作技能,但这种“以老带新”的做法并没有产生很理想的效果,有时反而会让跟不上节奏的新员工产生挫败感。“优秀的程序员并不代表了解新人的知识范畴和水平,有很大的可能性产生我懂他也懂的错觉。”毛的改进方法是,在新同事刚入职时,就用一套固定的评测方式去评估新人掌握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再制定帮助对方融入技术团队的计划,这样每个人对自身和同事的能力水平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留人是所有创业团队都在考虑的问题。“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不光需要做核心研发的工程师,还需要各种职能领域的人才。因此怎么把人吸引过来,并且留住他们,是程序员成为创业者后的必修课。”陈运文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变成团队中的一员,用心了解其他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比如为了了解销售的工作,他会跟销售人员一起去拜访客户,从而对这样的领域有更深刻的认知。
在面对没有情绪、不知疲倦的计算机时,程序员输入一段代码,计算机就能工作,修改一行代码可能就会输出不同的结果,长期以往,他们易产生一种“个人可以control everything”的“技术为王”的想法,但这个想法会给创业带来很大风险。
吴冰有过一段试错经历。曾经,“程序员只要把产品做好,市场自然会来”这句话在吴冰脑海里根深蒂固了3年,但产品在市场中的反馈一直达不到预期。直到有机会和其他CEO交流之后,他才跳出了这种固有认知,并开启一段跨行业学习的过程。他开始尊重市场运营的规则,明白他们的工作方式,认可他们在推动一个产品时的重要性,而每次遇到行业中更知名的CEO时,他都会抓紧机会去沟通,“哪怕一个小时的谈话也会让我得到很多启发。”
这种跨行业学习也能发生在企业内部,前提是程序员需要正视其他领域的价值,并意识到身为管理者,自己不一定是专业能力最强的人。姚乐中认为,想要将团队做大,一定要找到所有的领域的专项人才,不要想着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那些在营销或市场领域更专业的人往往可以让自己不断汲取更多新的知识和经验。“作为程序员,首先要具备学习其他领域知识的意识,明白自己的认知一定会经历升级,而想要快速升级,得尽可能找到行业内公认的最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并向他们请教。”吴冰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