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是梧州市长洲区吉塘路6号的无名成衣小店每天都传出的旋律节奏。12月2日,48岁的覃妈妈带着22岁的儿子来到店面开端忙活,出售她亲制的睡衣睡裤、老年人衣服,以及床布被套等。
这家无名成衣小店既是成衣妈妈覃汉三的营生之所,也是其孤独症儿子小石的“托儿所”小天地。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循着热心读者的指引,记者来到这家成衣小店进行看望,倾听他们的家庭故事,期望更多人把关切的目光投向这些亟须社会了解、关爱的特别集体。
12月2日,覃汉三(黄衣者)带着小石在店里经商,闲来无事的小石(红衣者)站在门口四处张望。
1991年,年仅20岁的覃汉三来到梧州开端有用学习打磨人工宝石,并与来自藤县的老公老石相识、相恋,携手创业。很快,两人在藤县创下了一份富裕家业。1997年6月,儿子小石的出世让这个小家庭更为圆满。仅仅几年过去了,小石仍然没有学会说线年前后,目睹同龄的孩子已能上幼儿园乃至小学,小石却连巨细二便都未能操控。在医师的指引下,覃汉三夫妇俩把小石带到南宁就医,终究小石被确诊为孤独症,且现已错过了最佳的干涉时刻。
为了让小石把握基本日子自理才能,覃汉三夫妇俩变卖家产并抛弃了小有基业的人工宝石作业,攒钱让小石在南宁专业的训练组织进行干涉。每个月近7千元的训练干涉课,让小石学会了简略的汉字和沟通,但家里的家底也渐被掏空。后来,覃汉三夫妇俩又添了一个女儿,家庭经济越发绰绰有余。
2004年,儿子不能按期上学,识字不多的覃汉三决议自己带着孩子讨日子,“老石去打工攒钱给儿子看病,我要照料儿子与女儿,也不能持续磨宝石,想来想去仍是得干些手工活才能把日子维持下去”。小石的才能还不能适应一般校园的日子,覃汉三想到了一个能自己看孩子的作业——当成衣。其时刚生完女儿的她连最基本的走线、封边都还不是非常娴熟,仗着一股干劲,她在大塘商场周边租了一个暂时货摊,开端了自己的补缀生计。
几块钱能够裁一双裤脚,50元能够量身做一条纯棉睡裤,150元能定制一床纯棉被套,顾客不满意还能把东西拿回店里修正换货……十多年来,靠着几台缝纫机支起的货摊,也为覃汉三与儿子支起了遮挡外界风雨的小天地。
覃汉三还记得,刚开业时自己手工很一般,但客人们看到她带着小石经商,知道她有难处,有时误了时刻或许有点讹夺也不尴尬。而邻近的一些大妈大姐闲着没事,就过来找她谈天,有时还帮着带带小石。现在,覃汉三的店面搬到了稍偏僻的吉塘路,加之当下的年轻人更热衷于网上购物,缝纫店的生意现已冷淡了不少。覃汉三不敢在店里压太多货,闲来无事她就教小石画画,带小石到邻近菜商场逛逛,乃至测验让儿子提早一站下车,独自过马路,让“托儿所”的规模逐步从缝纫店内扩大到街头街尾。
一向没能学会说话的小石,现已跟着缝纫机“咔叽咔叽”节奏,长成现在一米七八的大个子了。习惯了与缝纫机相伴的日子,他一般默默地坐在母亲作业台旁陪着干活,守时吃饭,守时擦桌子,还会守时扫地。偶然觉得闷了,小石会“忽地”支吾几声,随后到店外面站一会,或许到街口逛逛。覃汉三知道他不敢走远,一旦他出了街口其他邻居看到了还会过来跟她说一声。
“让儿子更好地融入社会”,现在,覃汉三心中的这个希望越发激烈。“我传闻现在梧州也有了自闭症孩子的托儿所,要是小石小时候能去就好了,最少能多学点东西。他现在22岁了,老是闲着,脾气还有点大,我传闻梧州还有家残疾人工场,就指望着何时能送他到工场里学门手工,让他的国际再大一点。”覃汉三说,自己还要抽出时刻,带小石多到外面逛逛。